“满面雪毫垂”的出处是哪里
想象一下,你是一个唐代的长老,每天都在山林间静坐冥想,追求内心的纯净和世界的和谐。这位长老的形象就在这首诗中被生动地描绘了出来,他满面雪花般的胡须,形容憔悴,一动不动地坐在石头上,仿佛与世隔绝。这就是“满面雪毫垂”的来历,它不仅仅是一种形象的比喻,更是对一种超然物外、清心寡欲生活的赞美。
这种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也许有些遥不可及,但在忙碌的生活中,我们或许可以借鉴这种精神。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时,保持一份清修者的冷静和专注,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动摇。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生活节奏,学会放慢脚步,静下心来,审视自己的内心,找到真正的自我。
此外,这首诗还提醒我们,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追求。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,我们应该尊重并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,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。就像这位长老,他的选择虽然是少数人的追求,但他的生活方式却给了无数人灵感。
最后,这首诗也是对时间和生命的深刻思考。长老的形象在诗词中与自然界的景物相互映照,让人体会到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。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刻,把握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,活出最真实的自己。
总之,“满面雪毫垂”不仅是对一个清修长老的生动刻画,也是对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的赞颂。在现代社会,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汲取灵感,学会放慢脚步,静心思考,追求内心的和谐与世界的和平。
“满面雪毫垂”出自唐代可止的《赠樊川长老(一作清尚诗)》。
“满面雪毫垂”全诗
《赠樊川长老(一作清尚诗)》
唐代 可止
瘦颜颧骨见,满面雪毫垂。
坐石鸟疑死,出门人谓痴。
照身潭入楚,浸影桧生隋。
太白曾经夏,清风凉四肢。
《赠樊川长老(一作清尚诗)》可止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《赠樊川长老(一作清尚诗)》是唐代诗人可止创作的一首诗词。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清修的长老的形象。
译文:
面颊瘦削,颧骨明显,滿面灰白胡须垂。坐在石头上,犹如鬼魅一般。走出门外,路人都说他是个疯子。水潭照到他的身影,在汉朝的国土里洗去了尘埃,在隋朝的山林里长出了桧木。白天受过天狼星的照耀,凉风吹拂四肢。
这首诗词通过形容一个长寿修行者的形象,表达了修行者心无杂念、精神高度专注的状态。他的面容瘦削,可见颧骨凸显,长满了灰白色的胡须,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。他坐在石头上,一动不动,像是死了一般。但是,当他走出家门时,周围的人都说他是疯子,不能理解他的修行之道。
诗词通过描写修行者的形象,呈现了他超脱尘世的境界。水潭的倒影洗净了他在汉朝的尘埃,桧木的生长展现了他在隋朝的精神意境。他曾经受到太白(指天狼星)的照耀,象征着他在宇宙间游走,摆脱了尘世的束缚。清风吹拂他的四肢,使他感受到宇宙间的凉爽与宁静。
这首诗词使人联想到修行者追求内心的净化和超脱的境界。他舍弃了世俗的欲望和杂念,专注于修行,达到心境的平和与宁静,与天地相融合。同时,通过描绘修行者的形象和景物的变化,诗人也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万物的生长。整首诗以简洁、清新的语言,表达了清修者内心深处的宁静和超脱的境界。